原標題:應用最久的畫冊裝訂形式—卷軸裝、經(jīng)折裝
“縑貴而簡重”,真實地道出了縑帛和竹木作為畫冊材料的不足之處。春秋時期,私人著作逐漸增多,對畫冊便于攜帶的要求加強,于是出現(xiàn)了在絲織品上寫的畫冊。絲織品當時有帛、縑、素等。帛柔軟輕便,攜帶保藏都很方便,帛畫冊的左端包一根細木棒做軸,從左向右卷起,卷為一束,便為卷軸。卷口用簽條標上畫冊名。但帛造價昂貴,不利于廣泛使用。而東漢以后,造紙術的發(fā)明,為人類文明掀開了新的篇章。文字依附的材料,漸為紙張所代替。
紙畫冊的最初形式是沿襲帛畫冊的,依舊采用卷軸裝。軸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細木棒,也有的帝王貴族采用珍貴的材料來做軸,如琉璃、象牙、珊瑚、紫檀等。卷子的左端卷入軸內,右端露在卷外,為保護它另用一段紙或絲織品糊在前面,叫做鏢。鏢頭再系上各色絲帶,用作縛扎。從形式上看,卷軸裝主要從卷、軸、鏢、帶四個部分進行裝飾。“玉軸牙簽,
絹錦飄帶”是對當時卷軸畫冊的生動描繪。卷軸裝的紙畫冊,從東漢(公元2世紀)一直沿用到宋初。
經(jīng)折裝就是把本來卷軸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辦法,而是改用左右反復折合的辦法,把它折成長方形的折子形式。在折子的最前面和最后面,也就是畫冊的封面和封底,再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紙或木板作為畫冊皮,以防止損壞。佛教經(jīng)典多采用經(jīng)折裝的形式,所以古人稱這種折子為“經(jīng)折”。經(jīng)折裝比卷軸裝翻檢方便,要查哪一頁,馬上即可翻至,所以在唐及其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,這種折子形式的畫冊應用得很普遍。